

冬 天可能不是造訪泰姬陵最理想的季節,但在沒有燦爛陽光的日子中,它其實有着另一番景致。泰姬陵位於印度新德里以南200公里亞穆納河畔的古老城市阿格拉 (Arga),是莫臥兒王朝皇帝沙賈汗為了紀念他已故皇后姬蔓‧芭奴而建立的陵墓,建築背後藏着一個家傳户曉的愛情故事。
在冬日濃霧的清 晨,穿過舊城的大街小巷,登上南端城樓的台階,跨過城門,腳踏在中軸線上,赫然發現了奇異的景象:陵墓消失了。引領着遊人300米長的前園水體與排樹消失 於遠景透視的滅點之中。泰姬陵原來是靜悄悄的躲在濃霧的背後,其實這樣的氛圍更適合到陵墓瞻仰。沿着園景漫步,陵墓的美態漸漸顯現,猶如照片在顯影,慢慢 揭示一位神祕的少女。
有別於其他世界奇景,如長城的規模、金字塔迷一樣的建築技術及馬丘比丘印加古城的高原文明神話等,它不需要用龐大的 建築體量來振攝你。陵墓主體只用了12年建成,比其他奇景更貼近我們,要創造它似非遙不可及的夢想。它詩一般的美態,只有站在它的跟前才能感受得到,非筆 墨可以形容。比例與空間完美的配合,純白的大理石,反映着四時變幻的美。
陵墓四周的四棟40米高的尖塔在建築的美學上有着舉足輕重的作 用。它們把陵墓上的一片天空摘了下來,作為它的天幕,將最抽象的空間化作主題。試試把尖塔們蓋着,餘下的陵墓頓變成頭重尾輕的怪模樣。它彷彿在提醒我們, 建築是三維空間的展現,應該以人的實地視角為依歸。如果把泰姬陵的立面圖放在你跟前,你會發覺在現場所體驗的魔術感會頓時消失於二維的圖紙上。
泰姬陵的背後其實還有一些血腥的傳言,比如沙賈汗完工後切斷工匠們的手,挖了建築師雙目,使他們不能再造比它更完美的。假若屬實,我們不防把帝皇面向審判,把讚美與榮耀留給建築師。
又曰物換星移,與時並進,我們可以把陵墓遷移,將前園開闢地下室,作為印度從帝制走向民主的歷史博物館,而原建築物改作博物館入口,亦可變身為音樂會的舞台,把舊建築注入當代的意義,新舊對話,這就更加可以肯定泰姬陵的建築師過去所付出的努力。
泰姬陵的建築師是誰?350年來眾說紛紜,沒有定案。
John Ruskin曾說:「世界上最美的麗的東西,譬如孔雀或百合,其實並沒有什麽功能。」不過如果能把一片沒有功能的天空摘下來締造完美,我們儘管把這設計師當作是天上來的使者好了。
(删改的版本刋登於2006.06.29《明報》副刊生活版:設計人語)